資訊動態
新聞資訊
21世紀是一個由綠色智能制造引領“智能經濟,智慧世界”時代,“工業4.0概念”核心憧憬是“智慧工廠”。各國政府、跨國制造業巨頭都未雨綢繆,加速布局本國制造轉型之路。
2013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《德國工業4.0》戰略,將智能工廠作為智能世界組成部分,以“工業智能化”帶動“社會智能化”。歐盟公布了“歐洲2020戰略”。日本政府頒布《機器人新戰略》,美國奧巴馬政府也著手實施“再工業化”戰略。鑒于此,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《中國制造2025》。
德國是世界制造的精神導師。德國希望阻止美國云計算、信息技術對制造業支配,試圖用柔性制造碾壓中國制造人力成本優勢,成為21世紀最大贏家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意思是說,找到差距在哪兒,才能辨清努力的方向。
那么,與德國工業4.0比,中國制造究竟差在哪兒?
差距一:德國工業4.0與中國制造2025在戰略思想差別
“德國工業4.0”戰略思想集中體現:通過CPS網絡實現人、設備與產品的實時連通、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,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、數字化智能制造模式。即通過變革制造方式,實現整個制造體系從工業3.0階段跨越到工業4.0階段“質”的飛躍。
這是很高明的制造戰略思想。反觀中國制造2025,只是一個階段性戰略。
差距二:德國工業4.0與中國制造2025在制造文化、理念上差別
“德國工業4.0”是德國標簽,幾乎囊括未來制造業全部智能元素,為德國制造描清了藍圖,反映了德意志民族之于制造業特有認真、嚴謹、始終如一“迂腐”的態度。
德國制造從業者堅信,唯有制造業才是國民生活的基礎。始終堅持自己的產業方向,這正是“德國制造”核心價值觀或制造文化或精神。
“德國制造”作為全球制造裝備“領頭羊”,國際上享有盛譽。無論百年教堂大鐘、釀酒設備、地下排水系統、建筑與家具,還是奔馳、寶馬、雙立人刀具等,耐用(Haltbarkeit)、可靠(Zuverlaessigkeit)、安全(Sicherheit)、精密(Praezision)是其可觸摸四大基本特征——“德國制造文化”在物質層面的外顯,隱含其后的,是“德國制造”獨特的精神文化。
“德國制造”文化內核:理性嚴謹、標準主義、精確主義、完美主義。
總之,與以道德文化為特征“中華厚德文化”不同,“德國制造”理性劃分“工具理性(專注主義、標準主義、精確主義、完美主義、秩序主義)”和以宗教(基督教)文化為基礎的“價值理性”,這是值得“中國制造”借鑒的。
綜上所述,德國工業4.0&中國制造2025特殊對決,本質上是德中兩國、德意志&華夏兩個民族之間,在科技智造領域展開的一場制造文化較量。
- 上一條:
- 下一條:深度解析:2016年智能制造值得關注的四大核心技術